师恩难报,贵在传承
今年是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恢复本科招生40周年。四十年来,一代代经院人滋兰树蕙、初心不改,为社会培养了众多优秀人才,1982级首届农经专业唐慧斌校友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近期,唐慧斌校友撰写了“师恩难报,贵在传承”的回忆文章,我们编辑推出以飨读者。
自从1985年我国设立教师节,不知不觉今年已是第38个年头。每到教师节,本人总想对这一生遇到的所有老师表达敬意和感恩,可是常常觉得,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师恩实难相报,只有努力勤勉薪火相传。
前不久,湖南农业大学纪委书记凌生春同志和经济学院党委书记曾建英同志(现已调任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党委书记)一行专程南下深圳看望校友,特别提到母校明年要举办120周年庆典,今年10月母院经济学院还要开展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恢复本科办学40周年庆祝活动,所以,诚邀各位校友撰写“那年、那人、那事、那情”的回忆文章。
那天座谈会上让我即兴发言,突然想到36年前的4月15日,时任母校农经系主任张昌铨教授应我恳求,为我挥笔书写了一封非常珍贵的推荐信这件一直让我感动不已的往事。
我高中就读衡阳县第六中学,现任湖南农业大学校长的邹学校院士和茶学刘仲华院士就是我们这所高中的杰出校友,本人与仲华院士还是六中120班的同学。1981年,我第一次参加高考,名落孙山,在迷茫和绝望之际,同年8月,非常幸运被六中招录到131班复读,改读文科,遇到了很多学生敬仰爱戴的卢光武老师。
卢老师担任语文老师,兼任我们的班主任,他与师母将我们学生视同子女,呵护、关爱有加。
1982年第二次高考,以一分之差超过408分本科录取分数线。在填报志愿时,卢老师在认真分析各个大学的专业分数后,认为填报湖南农学院农经系非常有希望,因为湖南农学院以理工科为主,只有农经系招文科,而农经系第一次招生竞争不会太激烈。卢老师这个判断非常精准,我被湖南农学院农经系录取,非常幸运成为该系首届学员。
为了提高生存自由度,实现更远大的理想,大学第二年,我决定报考硕士研究生,继续深造。受歌曲《我爱北京天安门》的影响,我发愿非北京学校不读,大四时报考了当时全国农经学泰斗、北京农业大学安希伋教授生产经济专业的研究生。
1986年4月,是我们大学毕业实习的时间,我和陆中山、刘益平和刘友庆四人分到邵东县佘田桥镇政府,住在佘田桥镇街上的蒸上酒家,从此与该酒家主人刘详云先生全家结缘交往直到现在。
刚到佘田桥没几天,接到报考研究生笔试上线的通知,要求我4月20日到北京农业大学参加研究生面试,我十分高兴回到母校准备赴京赶考。
当时全国农经专业招研究生很少,竞争激烈,能够考上非常不易。许多同学老师听到消息同样为我高兴,燃放鞭炮以示庆祝。而我高兴之余,内心忐忑,北京人生地不熟,全国报考安先生的学生众多,据说名额有限能否最终录取?不免担心。
那时候社会风气很好,连送礼的想法都没有。如何能让安教授对我有个初步了解?想来想去,没有其他办法,直接向时任系主任的张昌铨教授求援,希望老师为我写封推荐信,张老师听后二话不说,立即书写“面呈安教授启”信封,然后展纸奋笔,成书一札。
信中最后一句这样写道:“该生尊师敬长,敏而好学,孺子实可教也,小弟不揣冒昧,具函推荐,优望俯允,高山敬仰。张昌铨”。
带上老师的信函,穿上洗得发白的黄军装,挎上掉线的黄书包,1986年4月19日早晨,坐上北上的列车,终于实现了儿时的梦想——去北京,一天后终于见到在我心中恍如天神的安希伋教授,小心翼翼地奉上推荐信。
安先生读完信件,很是欣慰,说湖南农学院的学生能考试上线实属不易,但又无可奈何地告诉我,他当年只有两个研究生招生名额,上线的有5人,问我是否愿意转读时任北京农业大学经管学院院长俞家宝教授的研究生?都是知名大教授,我的能力如此,能有这么好的老师,我当然求之不得。
当天下午,去拜见俞教授,一切顺利。教授和蔼可亲,问寒问暖,了解我的家境和湖南农学院的教学情况,好像没问什么专业问题,面试就通过了。从此,与俞先生和师母詹玉荣教授开启了一段长久而深厚的师生缘分。
几十年来,我很多次深切感受到俞先生爱才如命的宽广心胸,找他帮忙从不推脱。1996年,在俞先生的鼓励下,我继续在职攻读中国农业大学管理学博士,2000年毕业。
2001年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订完成的专著《税务代理制度研究》在中国财经经济出版社正式出版,点点滴滴,都是在俞教授的鼓励和指导下完成的。
今年教师节即将来临,回想师生往事,心中充满感恩之情。那时,我们没有任何礼物送给老师,只是向张老师报告成绩,张老师为何就会对我有求必应?明知道没有名额又与我非亲非故,安先生为什么还要亲自面见并尽心稳妥地把我推荐给俞先生?非常清楚地知道在我没有直接报考他的研究生情况下,俞老师凭什么就会接受安先生的推荐而欣然同意我成为他的学生?
难道这就是孟子所说的人生三乐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可惜我不是孟子说的那个英才。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