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李孝友老师


         135班   陈永纯


    编者按:根据新民中学校友北美群的要求,在本文最后选录了139班王兰鹏的读后感。

   初识李孝友老师,是在1978年秋季。那年9月,我有幸考入六中初中,入读初160班。入学不久,县里就要举办全县语文比赛。县里给六中初中部一个参赛名额,高中各年级的名额多一些。学校没有进行选拔赛,老师们推荐我作为初中唯一选手入选县六中代表队。当时,李老师是领队,由于时间久远,只记得代表队中还有来自高99班的张海涛同学,他后来考入浙大。代表队出发时,才第一次近距离见到李老师,他戴着一副黑边框银镜,大背头,风流倜傥,举手投足,很有文艺大腕范。大家从呆鹰岭乘坐公共汽车去西渡,一路上,谈笑风生。由于我年纪最小,李老师格外照顾我。李老师还问了我家里的情况,当他得知我母亲的名字后,很惊讶,并说:“你妈妈是很优秀的小教语文老师,难怪你语文水平不错”。自此,李老师就认识我了。以后在校园里每次碰面,师生都会打招呼。记得那时,李老师每个学期,都要在高中班举办全校作文公开课,我们初中两个班语文成绩较好的同学常会被邀旁听,可能由于李老师认识我,亦或喜欢我,所以,课堂上李老师有时会亲点我回答问题,以满足我这个有抢答毛病的学生的需求。

    初中毕业后,我进入六中高中,先在136班。一年级下学期,文理分班,我进入135班,语文老师就是李孝友老师。李老师的语文课,一直都是别开生面,同学们都很喜欢。李老师讲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和白居易的《琵琶行》两篇课文的场景至今记忆犹新。李老师完全不用课本,抑扬顿挫地背诵,眉飞色舞地讲解,让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沉醉其中。去年137班同学去看望李老师,李老师还能一口气背完《岳阳楼记》,令人叹为观止。也许因为李老师是作家,他对经典作品,更能讲出作者各处用词的精妙,回头你再去欣赏经典时,让你回味无穷。你看李老师的作品,遣词造句那都是十分讲究的。他在对我们习作的批改上,不仅有总体评语,也有字词的圈点。前几天,王云飞同学在群中忆起四十年前李老师曾对他的作文点评,印象深刻,至今感概:先生教诲,终身受益。       李老师是因才施教的典范。记得高中135班一次当堂习作练习。十分钟后,李老师来到我的课桌旁,先简单问我想写些什么,后又快速看过我的开头。李老师严肃地对我说:“大话套话开篇,立意也不太好,写东西,要有真情实感,只有发乎于胸的东西才能打动人”。听过李老师的教诲,我稍做思索,马上决定重起炉灶,以父亲坎坷的经历为素材,一气呵成写就一篇《父亲的脚步》交给李老师。课后不久,李老师把我叫去,进行了表扬,并当着我的面,逐字圈点,精炼的点评,都是一言中的,让我受益匪浅。最后,此文作为范文张贴于教室后墙。 

 我在六中读书的五年,应该是李老师文学创作的高峰期。老师以“李昂”为笔名发表了不少短篇小说。印象中当时多以报纸的形式刊登出来。由于我熟悉李老师,时常会去李老师那里借阅。读时,常常被李老师在小说中塑造的主人翁故事和形象所感动,优美的文字,细腻的笔触,栩栩如生的场景描写,入木三分的心灵刻画,让我入痴入醉,爱不释手

   大约读高中时,李老师以六中为原型的长篇小说《太阳从这里升起》出版了,这是那个时期李老师的代表作。学生们都是近水楼台,先睹为快。前不久,竟有校友将保存至今的该小说出版物在群中晒出,引来一遍惊呼,也足以说明李老师在学生们心中的地位。
   高中毕业后,我由于工作繁忙,失去与李老师的联系。但是,李老师留给自己最深刻的印象:才华横溢,风趣幽默。李老师的才华也常常成为我向其他同事炫耀的谈资。
    今年母校百年校庆,在母校和热心校友的推动下,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各地纷纷成立校友会筹备组,建起各类校友微信联系群。李老师先后被邀请加入新民北方群和六中83届群。没有想到,在我对李老师入群表示欢迎后,李老师立刻对我说:“永纯,我对你印象极其深刻”。我甚为感动,马上和李老师建立私信并视频通话。李老师告诉我,在我们离校后不久,他即担任六中校长,1990年他调离六中,到衡阳市教育局教科所担任所长,尔后出任市教育局副局长,直至退休。退休后,李老师依旧十分活跃,坚持在老年大学讲课,常被全市名校邀请,为师生讲座或高考考前语文辅导。同时,退休后,他仍笔耕不辍,大量诗文常见诸国内顶级刊物,有些集结出版,初步统计,李老师一生发表作品累计达500万余字,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在退休后完成。李老师将近年发表在《中华诗词》的作品,摘录其中一部分发给我,让我学习和欣赏。

   李老师今年已是八十多岁高龄,但完全不是一般老人的喜静心态,而是喜欢交流,或娓娓道来,或谈笑风生。他每天都会多次入群,或和熟悉的人交流,或和不熟悉打招呼,或分享新作,或针对具体对象进行点评,才思敏捷,文采过人,高屋建瓴。我经常也会在群中发表一些观点或短文,李老师几乎都会第一时间给予点评。
    李老师风趣幽默,不仅体现在群中点评的文字里,也体现在日常生活的话语中。记得今年五一节,我陪同申旭辉同学回母校进行科普讲座,现任衡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初160班、83届136班的邹致和同学也来六中和我们见面,我们也要求学校安排三位当年任课老师:贺兴缉老师、禹玉仁老师、李孝友老师来校团聚。在一阵握手致意之后,李孝友老师笑着对邹致和说:“致和你是主任,我二十多岁就是主任”,在大家都面面相觑不知何意时,李老师却慢条斯理地说出:“我是班主任”。多么幽默,引得大家哈哈大笑。

   值得一提的是,我学习古体诗,就是和李老师从群中聊天而萌生开始的。说实话,去年11月份之前,我偶尔会写一些打油诗来消遣,但对古体诗词完全没一点知识。有一天,我将二首歪诗发给老师看,不想,李老师却很认真地回复我:“永纯很有诗意才情,惜乎不谙古诗格律。最好到书店去买本工具书,一是掌握押韵,二是掌握平仄”。看到李老师这么认真,我当时真下决心来学习古诗。我这个人向来胆子大,也没买书,从网上查了点资料,了解一点平仄知识和古诗平仄口诀,第二天就开始自己写,写完就发给李老师看,李老师耐心地给我指出错误,大约二个星期后,尽管平仄上还经常犯些错误,但我大体上掌握了五绝、七绝、五律、七律的基本格律要求,包括汉字的平仄区分和律诗的对仗要求,已经独立写出几首小古体诗。李老师及时给予点赞,说:“循此努力,永纯今后必在诗坛独树一帜”。老师的鼓励让我信心倍增。后期,李老师主要对我的古体诗习作,在艺术提高上给予点评和指导。举一个例子,今年春节初四,当时我学习古体诗才二、三个月,我们全家去游北京玉渊潭公园,回来后,我就写了一首七律发在北方群,第一版本如下:
  旭日春游拂煦风,  玉渊潭水照吾容。  恢宏云厦擎天宇,  熙攘游人抚翠松。  环绕柳堤行万步,  翻飞水鸟落千踪。  孩童嬉戏凿冰洞,  合唱歌声到九重。
  诗发到群里,大约半小时不到,李老师点评就来了:永纯《游玉渊潭》诗不错。全诗押二冬韵,平仄全都合律。首联二句便起得好,很大气。颔联“擎天宇”的“擎”字也用得好,写出了转播大楼的气魄。末句之“到九重”可改为“上九重”,取毛氏词“直上重霄九”之意。
   后来,李老师又多次就该诗中的问题,包括对仗的工整,逻辑严谨性和我交流,并给予指导,最后形成了最终版本:
旭日春游拂煦风,玉渊潭水照吾容。恢宏云厦擎苍宇,妩媚柳堤伴翠松。环海游人量万步,飞天水鸟落千踪。孩童嬉戏凿冰洞,合唱歌声上九重。
   这时,李老师还不忘鼓励我:好诗不厌百回改。
   顺便提一下,在我跟李老师学习古体诗的带领下,本来早就在诗歌创作上颇有建树的83届李少密同学,也开始接受李老师的指点,古诗音律上更加精益求精。还有文采一流的83届申宏谋同学,今年以前,也不太精通古音律,受李老师教诲,自此也开始研习音律。两位同学的诗文常在83届群中发布,李老师不时也会指点一二。现在,少密和宏谋同学的诗,音律合律,驾轻就熟,日益精进,大放异彩,成为83届群中的一道独特风景。      令我自豪的是,我现在基本上掌握了古诗词包括绝句、律诗和一些常见词牌的格律、押韵和对仗要求,在不到一年时间里,我写了上百首诗词,分享到校友群里的古体诗词大约二、三十首,经常得到校友和亲人们的点赞,其中多首也得到李老师点赞和点评。今年,建党一百周年,一个新闻界的朋友还特邀我写组诗并发表。现在,写古体诗词已成为我的个人业余爱好,每逢旅游、节日、重大事件,甚至公司重要时刻,我都会有感而发,赋诗作词,以抒发情感。偶尔,我会和李老师、78届尹汉生师兄、81届蒋锡麟师兄、83届李茂广、李少密、申宏谋、85届廖雁鸿等同学,相互之间诗歌唱和或调侃,一方面意求对方指点,另一方面,也是增进感情。
     人有旦夕祸福,老年的李老师在享受着幸福晚年生活之时,几年前突发脑梗,不幸留下了目前尚无药可治的后遗症:身边左半边出现难已忍受的麻胀疼痛,它始终折磨着李老师。但是,李老师在与病魔抗争中,一直乐观积极。老师四处寻医问药,学生们,尤其八三届弟子,共同为李老师远离病痛,献计献策,有的专程看望,有的亲自去医院陪护,有的略表心意,体现出师生情深。
    学以致用,我以老师抗病魔为题材,写过多首诗词,现摘取其中一首五言绝句分享如下:
求学在新民,师生似至亲。惊闻师有恙,争抢助恩人。
李老师为感谢弟子们,也激情写下多首诗,摘取其中二首七言绝句:
  (一)闻我求诊粤惠行,手机一片盼迎声。湘江流水长千里,不及拳拳弟子情!
  (二)
当年李白赠汪伦,情与桃潭较浅深。我以清溪喻高足,涓涓尽是涌泉心。
   我和李老师一生情缘不浅。年少时,在六中求学五年,亲身聆听恩师的教诲。如今五十几岁,又拜师李老师通过网络学习古诗词,真是三生有幸。有感于此,我曾在一篇文章这样写道:八十几岁恩师与五十几岁的弟子通过古诗词续写师生情缘,大言之,堪为新民佳话,我亦终生不忘尊师如海恩情。

后记:
     本文是应北美群群主李云州的请求而写。该群有三位老师被邀加入,分别是沈檍林老师、伍后恕老师和李孝友老师。也许是我接触李老师较多,在大家的推荐下,希望由我来写一篇介绍和感恩李孝友老师的文章。我欣然接受,不假思索,流水式写下我和李老师相处相识的一些点滴故事。由于没有布局谋篇,所以文章略显冗长琐碎。写完后,自己通读一遍,也觉得是否需要再精炼一些?可是,斟酌中,不仅仅不愿删去情节,甚至还引起新的思绪,似是心中有太多的故事和细节可以写。不为发表,只为记念,冗长琐碎又何妨?谨以此文献给尊敬的李老师,并祝福李老师早日康复,安渡晚年。

北美校友王兰鹏读后感:读《我和李孝友老师》一文,永纯写得细致入微,引我思绪漫长。当年在六中时,我也曾是李老师的学生,好像只有一个学期。老师的课,生动有趣,引人入胜,对我们的要求不仅是默写背诵,还要知其深意。每一篇课文教完后,他都会给我们一个固定的作业,写中心思想,以观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我现在读他人之作,每每有感而发时,都有当年写中心思想的感觉。
记得有一次期中考试,作文题是《春雨》,我写了一群在田野里劳动的农民,结尾大概是这样的:雨水淋湿了他们的衣服,有人直起身,面向天空,突然说了句“这春雨是甜的”。李老师说那最后一句是点睛之笔,将我的作文评为年级第一名,作为范文贴了出来,而我当时已不是他班上的学生。我第一次得了第一名,倍受鼓舞,从此爱上了美丽的文字,优美的表达。虽然后来没有学中文专业,中文实为我不二之爱好,一如那春雨下的绿苗,更行更远还生。去国多年,中文一直抚慰着我的心灵,让我记住那遥远而美丽的乡愁。今读永纯一文,感概万千。那记忆中的李老师,情与貌,略相似。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